"要過活就節電"-105壽山高中校園智慧節能宣導文宣
|
日本核電叫暫停,要過活就節電
作者:王美珍 │ 攝影:張智傑 出處:2013年9月號《遠見雜誌》 《遠見雜誌》第327期
《遠見》團隊獨家走訪鄰近福島縣的EPSON東北廠,見證工業用電大戶靠著節能革命奮力生存;並前往東京江戶地區的壽光院,探究一座寺廟如何在14年前就帶領民眾解決缺電問題,電力自給自足。
日本首相官邸前每週五上演的反核運動,更讓人見識到日本人民對核電的憤怒與無助,對照同為核能存廢困擾的台灣,如同一面明鏡,值得我們省思。
氣溫30餘度的盛夏東京街頭,燠熱宛若在烤箱之中。若你打算躲進超商吹吹冷氣再走,一進門,也許腦海中會出現一個疑問:「這冷氣,好像不太冷?」換了下一家店試試,結果也差不多。原來,這是日本政府倡導的節電措施,無論是機關學校、地鐵等公共場所與辦公室,冷氣最低只能設定到攝氏28度。
如果搭乘地鐵,在車廂內抬頭一看,也可發現日光燈管被部分拔除,電車內比以往暗了一些。車窗上貼著一個日光燈在睡眠中圖樣的貼紙,寫著「節電中」。
這是日本自福島事故後,過去兩年來的生活縮影。每個國民的心中,彷彿都內建了一個小電錶,計算著日常行為的用電量,時時提醒著自己必須節約用電。核電要不要?這一全球性的能源難題,全世界與台灣處境最相近的國家,就是日本。
做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,國內缺乏天然能源,又是不能自其他國家購電的孤立島嶼,因此過去仰賴核電發展。難題在於,日本偏又位於多帶斷層的地震頻繁發生地區,人口稠密。核電廠一旦發生事故,後果將難以承擔,2011年發生的311地震,就是最慘痛的教訓。311福島事故後,原本國內50座核子反應爐,停止了48座。這兩年「將近零核電」的生活,究竟日本的企業與人民是怎麼過的?
電力博物館變健身中心,反核擁核勢力拉鋸
日本,是亞洲最早發展核能技術的國家。從1954年開始,國家就挹注上億預算進行研究,自1960年代開始興建核電廠。「放眼望去,世界上核能技術領先的國家,除了美國、法國,就是日本。」日本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總裁櫻井真表示,核能是日本除了汽車、電子外,同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。一直到現在,日本的東芝、三菱重工及日立製作所,都還是全球重要的核電設備製造商。
2006年時,日本政府還訂立了「新國家能源戰略」,那時候方向還包括大力發展核能。原規劃於2030年底前再新建14座核電廠, 將核電占比從30%左右再提高到45%,以提高能源自給率與因應全球暖化的減碳對策。
然而,2011年的311強震引發海嘯,造成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一系列設備損毀、爐心熔毀,引發氫氣爆炸、輻射外洩事件等,放出的放射性汙染值,是車諾比核災後最嚴重的一次。這一重大事故,讓日本一直以來對核電發展的雄心壯志,瞬間轉向了。
如今,福島核電廠的經營者、原日本最大的東京電力公司不僅要賠償380億美元的天價賠償金,更瀕臨破產。過去,東京電力公司在繁華的澀谷地區設立了「東京電力博物館」,有專屬樓層展示核電技術,免費提供民眾參觀,並導覽介紹。不過,才短短兩年時間,現在來到這裡,旅遊手冊上的資訊都還來不及取消,同樣的門牌號碼,已迅速改建為高價的健身房與瑜珈中心,招牌強調「健康、自然」,與福島核災給人的印象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安倍定調核電重啟,但仍充滿諸多變數
為了回應日本國內掀起的強大反核聲浪,2012年9月,當時執政的民主黨政府曾透過公開評論、公聽會、民意調查、媒體意向調查、自主說明會等五種方式進行「國民議論」,廣泛收集民意後,提出「革新能源環境戰略」,當時結論以2030年核電歸零為基調。
不過,2012年年底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,公開表明支持重啟核電廠,政策再度轉彎。核電廠倘若通過今年7月由原子力規制委員會(Nuclear Regulation Authority)新出爐的安全審查規定,就有重啟的可能。然而,政府雖如此定調,變數仍很多。比起之前隸屬經濟產業省的原子力保安院,新成立的委員會隸屬環境省,機制更獨立、標準更嚴格。
此外,反核民意仍占多數。反對核能的知名企業家包括日本首富通訊業者軟體銀行(Softbank)社長孫正義,他在福島事故後就公開反核。
他認為,若加上原本應投保的保費或廢爐、核廢料處理費以及給地方的補助金,認為核電是便宜的,根本是一種謊言。甚至他計畫投入10億日圓成立「脫核電」集團,希望集合世界科學家研究再生能源 。
電價大幅上漲10~20%,企業叫苦連天
根據朝日新聞今年2月進行的民調,不贊成核電的日本民眾仍然高達七成。「即便通過了安全標準,也需徵得地方政府同意,」日本綠色和平核能部門主任鈴木惠一(Kazue Suzuki)說。
到底這些核電廠什麼時候能通過安全審查而再度啟用,目前還沒有時間表。令人好奇的是,在一切還混沌未明時,已長達兩年缺電的日本,社會如何持續運作?
目前,全國50座商業用核子反應爐已有48座停機檢修。9月開始,原本因通過壓力測試而成為少數運轉的大飯電廠3、4機也即將大修,全國即將進入零核狀態。福島事故發生前的2010年,日本核能發電比例原本占32%,2012年瞬間降低至不到2%。過去占三成的核能發電,全由石油與液化天然氣為能源的火力發電取代。
根據日本電氣事業聯合會的統計,這兩年間石油發電比例從4%提高到19%,液化天然氣發電比例從33%提升到47%,其餘煤炭、水力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則沒有太大改變。
火力發電增加的進口燃料費,遂從2010年從3.6兆暴增至2012年的6.8兆日圓,等於增加近一倍。最直接的影響,就是電價大幅上漲。一般家庭漲幅大約10%,工業用電最高上漲達20%。
電價漲那麼多,企業如何反應?旅居日本超過40年、生產汽車零組件的嚴氏貿易社長嚴為雄,7月時曾與東京中小企業協會會員晤談,當時同行的汽車零件、電子零件商都因為漲電價而叫苦連天。
苦瓜藤爬滿牆壁降溫,企業安裝智慧電表
如何在高電價時代保持企業競爭力?日本企業的方法很原始,就是節電。如汽車大廠日產(Nissan)就在東京電力、東北電力公司範圍內,自行安裝智慧電錶,24小時收集用電資訊,並把生產線提早一個小時,從早上5點開始,節省尖峰用電成果達15%~20%。
7-ELEVEn便利商店,則將東京都5000家店面都換上LED燈,其他地區的3500家店面陸續跟進。如此省電設備預計投資200億日圓,投資成本已從五年來的節電回收。
數據公司NTT則將桌上型電腦改換成筆記型電腦,並發送一萬名員工每人一盞小桌燈,以節省辦公室大型光源。此外,鼓勵一成員工在家工作。諸種節電措施總花費4億5000萬日圓,但三個月內就省了3億2000萬日圓,並有員工表示:「在家工作,效率更好!」
日本各大小公司行號也開始落實「清涼商務COOL BIZ」運動,鼓勵一向注重服儀的日本上班族不需再穿西裝、打領帶,就不用將冷氣開太強。
在早稻田大學教授中文的東京大學博士班學生龐惠潔說,夏季時,小小一間教室要坐30個人,十分悶熱,雖然報紙時常有民眾熱中暑的新聞,大家也都能忍受。校方為了防止有人自行調整空調,也會派人固定巡視。
煮婦重新使用瓦斯爐,節能商品全熱銷
省電,也落實在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,已大大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與消費習慣。「你會發現,綠牆變多了,」長期居住在日本的東京台灣貿易中心所長陳英顯說,愈來愈多住家開始種植苦瓜藤爬上牆壁,雖是土法煉鋼,卻能有效減低室溫。他家中也都盡量不開冷氣、改用電扇,電費可減少約30%。
火車上的購物目錄,也有著琳琅滿目節能商品,包括可降低體溫的涼感衣、遮陽的黑色窗簾等,大賣場中的家電產品也都強化省電或有電費顯示計算功能。
此外,福島事故前原本各大電力公司都大力推動「電力化廚房」的概念,鼓勵家庭以電爐完全取代瓦斯,代表一種高科技的現代化家庭。如今,這樣的廣告也完全銷聲匿跡。
從台灣移居日本居住已經20幾年的家庭主婦黃惠敏說,原本她都使用電爐煮飯,現在重新改回瓦斯爐。生產瓦斯爐具、熱水器為主的日本知名品牌Paloma管理部經理小川宏樹表示:「電費上漲後,我們的業績成長了兩成!」
「節能住宅,現在也很搶手!」嚴為雄說。同時經營不動產出租的他特別花了150萬日圓,將旗下擁有的20年歷史舊大樓,增加了節能設置,包括自動感應燈、可自動調節溫度的冷暖氣等,果然一推出就大受歡迎。
節能,也已列入政府的重大施政目標之一。在安倍政權新推出的日本經濟振興方案當中,就包含補助企業投資節能設備與推動建設智能住宅,外加上電動車基礎建設等項目,中央政府預計負擔1.8兆日圓。
今年3月,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也通過了「節能法」的修訂案,明定企業有義務節能,單位能耗必須每年降低1%,並向國家報告。若今年國會審議通過,最快2014年4月開始施行。
「從企業、人民到國家,都經常在談如何節省電力,電視節目也經常報導,每個人都自動會去節省。節能,已經是全民運動!」陳英顯觀察。
警訊,日人訪台覺得冷氣好冷、燈好亮
在核電廠重啟社會共識未明時,關於未來最佳的能源配比,日本政府目前仍然還沒有定論。展望未來,日本的電力一樣會混沌不明。櫻井真表示,油頁岩的成本未來會降低,美國已經允諾2017年會對日本出口,這會是日本未來的能源考量的出路之一。
但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(The 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)今年6月報告已指出,對於像日本這樣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,沒有所謂「完美」的能源方案。更何況,油頁岩進口的話,運輸等成本恐怕也不便宜。暫時停止核電造成電價飛漲,日本難道沒人抗議?「人民在街頭抗議的是核電,不是漲電價,」櫻井真說。
曾經來過台灣演講的櫻井真,生動地描述了對台灣與日本的差別:「一到台灣,我覺得這裡實在好冷、又好亮!」他指的是,台灣通常冷氣開得很強,燈開得很亮。
這個日本人的不經意觀察,卻是一項重要提醒。能源條件與日本相似的台灣,每個人平均用電量,在世界各主要國家中,竟然只比美國低,比鄰近的日本、南韓、新加坡、香港都還高。在「核電要不要」的抉擇十字路口,能源條件同樣艱困的日本,是台灣的一面鏡子。只是,你看到了什麼不一樣?
|